本标识牌立于竹园村南风化壳位置。
本溪组主要由铝质泥岩、砾岩、灰岩、粉砂质泥岩、泥岩和砂岩组成。本溪组底部为风化壳,铝质泥岩为主,可见铝土矿富集成矿,铝质泥岩中含大量赤铁矿结核,风化后形成“山西式”铁矿,铝质泥岩之上为一套石英砾岩和石英砂岩,石英砾岩厚度变化较大,呈透镜体状,砾石大小不一,以石英和石英岩为主,砾石分选和磨圆较差,块状层理,正粒序,可见砾石呈叠瓦状排列。石英砂岩为块状至中厚层状,具板状交错层理;中部主要为粉砂质泥岩,中夹灰岩透镜体,粉砂质泥岩中可见煤线,附近含大量植物化石,灰岩中含有丰富的动物化石。本溪组顶部为一套灰白色砂岩,称为晋祠砂岩,具正粒序,由下至上具有大型板状交错层理、板状交错层理或沙纹层理,该层砂岩最厚可达25 m。
形成环境:
本区本溪组地层厚度变化较大,最大厚度60 m,与下伏奥陶系平行不整合接触,与上覆太原组为连续沉积。本溪组与马家沟组之间缺失了志留系和泥盆系地层,当时的华北陆块整体抬升,在地表接受了长期的风化和剥蚀,形成了本溪组底部的风化壳。
晋祠砂岩属本溪顶部还是属于太原底部尚有争议,建议多咨询几位老师?